21 April 2008

迟來的團拜照



新年期間本團一群人去團拜時攝,
除了拜訪顧問方文祥太平局紳及夫人(圖示),
也拜會了顧問劉金榮、音樂總監黃仁幹、會務顧問陳應桐、團長林修通及團員等,
只可惜大家都「沒有想到」要拍照。

14 April 2008

淺談《琵琶行》及其琵琶音樂景象描繪

唐元和十年(815);約在元和十一年(因白居易在序中有寫到 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)白居易寫下《琵琶行》。

《琵琶行》對於歷代琵琶演奏有著蠻深遠的影響,其中對於琵琶演奏、琵琶音質的描繪更不在話下;另外,算是常被忽略就是當時琵琶用大撥的演奏以及琵琶伴唱表演型式。

這是錯誤的插圖,無論是琵琶還是服裝都不可能是唐代的
這是不很正確的插圖,因為是用手指撥弦的

這最正確,橫抱撥彈柱 (品) 少,雖然琵琶女很 Aunty~

對於琵琶的演進,大可參考以下網址:http://xs3.tcsh.tcc.edu.tw/~fish/chinese/tang_song/_pepa.htm

指彈曲項四柱琵琶在北魏時即已存在,但仍以撥子彈奏佔絕大部份,而且此種指彈手法存在於民間,未為宮廷樂師採用,乃不被載於史籍。直到唐貞觀時,才有裴神符廢撥用指之記載,而在唐中葉以至宋代很長之一段時期,曲項四柱琵琶仍以撥子彈奏。可以說從北魏至元代的數百年間,手彈與撥彈是並存的。一直要到元代,當多柱琵琶在社會中佔了主導地位以後,才完全廢撥用指。

《琵琶行》,就讓我們從詩中開始淺談其中有關琵琶演奏等音樂景象

序:
~元和十年,予左遷九江郡司馬。
~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。
~聞舟中夜彈琵琶者,聽其音,錚錚然有京都聲;

錚錚-通指金屬所發出的聲音,白居易用此類形容琵琶聲,而以現在琵琶所含的技術性效果就像是 絞弦,但,在當時可能未必有 絞弦的技術,所以錚錚又從何說起呢?其實,如果可以聽到 日本薩摩琵琶演奏,就更能明白錚錚的意境.

日本薩摩琵琶演奏可參考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JzJgqaovNU

有京都聲-可能有著雙重意義,一是指琵琶女所彈奏的技術,是當時長安特有的技巧;二指琵琶女在彈唱琵琶時,帶著長安的口音.

其實我們看 日本琵琶演奏,都是一種彈唱的藝術,如著名的平家物語,盲僧琵琶等.所以, 錚錚然有京都聲,或許是指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樂有錚錚聲和唱著帶有長安口音的歌曲.

~問其人,本長安倡女。
~嘗學琵琶於穆、曹二善才。

善才-在唐代時,通稱琵琶師為 善才,也意味著 琵琶能手

認識唐代 曹氏琵琶:

曹婆羅門、曹氏琵琶,即後魏至北齊時期的曹婆羅門,及其祖孫相傳的琵琶演奏藝術。《舊唐書.音樂志》記載:「後魏有曹婆羅門,受龜茲琵琶於商人,世傳其業,至孫妙達,尤為北齊高洋所重,常自擊鼓以和之。」曹婆羅門是從西域商人學習到琵琶,後來他將彈琵琶的技藝傳給了曹僧奴,僧奴再傳給妙達。

曹妙達,曹妙達彈琵琶的技藝勝過其祖父與父親,為北齊王高洋所寵遇,高洋並且常擊胡鼓與曹妙達的琵琶相應和,可見當時已是琵琶國手。

段善本,唐代琵琶演奏家,長安莊嚴寺和尚,人稱段師,其弟子多人,以康崑崙、李管兒最為有名。康崑崙是西域康國人,唐德宗貞元時有「長安第一手」之稱。後來向段善本學習,師生間有段故事:貞元年間因長安地區天旱,東市與西市搭彩樓,以比賽音樂活動來求雨,東市康崑崙彈得最好,不料西市出現一位女郎移調彈《綠腰》,聲如雷妙如神,康崑崙敬佩之餘,立刻拜女郎為師,女郎換裝原來是和尚段善本。康崑崙乃拜段師虛心學習琵琶藝術。

曹善才與曹綱,唐代的曹氏琵琶,與北齊之曹婆羅門一家相互輝映。據段安節《樂府雜錄》記載:「貞元中…曹保,保其子善才,其孫曹綱,皆襲所藝。」尤以曹善才與曹綱的演奏藝術受到當時詩人之特別讚賞,劉禹錫說只要能常常聽到曹綱彈奏《薄媚》,人生就不必出京城了:「大弦嘈囋小弦清,噴雪含風意思生;一聽曹綱彈《薄媚》,人生不合出京城。」唐代著名的琵琶能手很多,還有手彈琵琶的裴神符(裴洛兒)、賀懷智、雷海青、李管兒、裴興奴、米和等,可以說琵琶發展到唐代已經是專業化了,形成了世傳與師傳。在演奏藝術的發展上達到了高峰,撥子功發展得相當成熟,如前言的段善本的使用單皮弦,下撥特別出色,其門徒運撥亦具功力。除了這種右手功的撥子功,裴興奴則擅於左手的攏撚功,《樂府雜錄》記載:「有裴興奴,與綱同時,曹綱善運撥,若風雨而不爭扣弦。裴興奴長於攏撚,下撥稍軟,時人謂曹綱有右手,與奴有左手。」當撥子功得到充分發展時,裴神符卻廢撥子為手彈,時稱搊琵琶。

至於琵琶女所說的穆、曹二善才,其中 或許就是指曹氏琵琶的傳人曹綱

**《樂府雜錄》記載:「貞元中…曹保,保其子善才,其孫曹綱,皆襲所藝。」詩寫於元和十一年,從貞元元年(758)到元和十年(815)只不過是 57 年

至於穆為何人,不太清楚

~年長色衰,委身為賈人婦。
~遂命酒使快彈數曲,曲罷憫然。
~自敘少小時歡樂事,今漂泊憔悴,轉徙於江湖間。
~予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;感斯人言,是夕始覺有遷謫意。
~因為長句,歌以贈之。
~凡六百一十二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
~潯陽江頭夜送客,楓葉荻花秋瑟瑟。
~主人下馬客在船,舉酒欲飲無管絃。
~醉不成歡慘將別,別時茫茫江浸月。
~忽聞水上琵琶聲,主人忘歸客不發。
~尋聲暗問彈者誰,琵琶聲停欲語遲。
這裡琵琶聲有兩重 "音響" 效果, 為琵琶聲和人的歌唱聲
移船相近邀相見,添酒回燈重開宴。
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
"猶抱琵琶半遮面" 是我學琵琶時, 老師教的姿勢之一.....
轉軸撥絃三兩聲,未成曲調先有情。
絃絃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志。
雖然說, 轉軸撥絃 是作為一種調音, 但, 這也可是一種演奏的手法.... 可以參考以下的演奏
「掩抑」,形容絃聲低徊。
續~